115文学 历史军事 大唐小村长

第110章 车夫

大唐小村长 忆鱼 1187 01-12 12:40

莫力达瓦旗是素有“大豆之乡” 的美誉。1978年,全旗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斤。1983年被国家商业部确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89年,跨入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的行列。2002年,莫力达瓦旗粮食总产量达到12.42亿斤,是1978年1.37亿斤的9.07倍,是1958年0.859亿斤的14.46倍,是1949年0.575亿斤的21.6倍。2005年,莫力达瓦旗生产粮食16.3亿斤。

2005年,黑龙江省36个达斡尔族村的总播种面积达到36107公顷,其中种植粮食作物26881公顷,产粮113729吨;种植绿色特色经济作物6831公顷,产量为8729吨;实现农业收入17062万元,约占全年总收入的39.16%。[1]

畜牧业

2005年,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村共饲养奶牛34142头,饲养肉牛9351头,饲养生猪41100头,饲养肉羊40343只,生产商品鲜奶74546吨,生产肉类3119吨,完成牧业产值19021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43.66%。在黑龙江省农村达斡尔族的经济结构中,畜牧业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农业收入而居第一位,莫力达瓦旗2004年,牲畜存栏114.5万头(只),大鹅饲养量达120万只。2005年,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了200.3万头。[1]

工业

达斡尔族的工业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莫力达瓦旗的工业到1958年,发展土糖、印刷、木工等10余家作坊式的工业企业。改革开放以后,莫力达瓦旗的地方工业生产领域扩大到食品加工、化工、建材、印刷、酿造、冶金、电力供应、供水、供热等诸多行业,工业企业增加到40多家,涌现巴特罕、豆都、蒙兴、蒙鹅等龙头企业,培育出巴特罕啤酒等产品,工业资产总额增加到4亿多元。建立了巴特罕工业园区、红彦工业园区,2005年,全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23亿元。[1]

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后,以商贸、餐饮、娱乐、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获得发展。达斡尔族聚居的嫩江两岸,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有中国达斡尔民族园、金长城遗址、清代古墓、莫力达瓦山、拉哈新村等旅游景点,其中金长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文化

社会结构

“哈拉” 是达斡尔族的氏族组织,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集团。每一个“哈拉”都有自己的聚居地,例如,“郭博勒哈拉”居住于精奇里江下游支流布丹河流域,“敖拉哈拉”聚居在精奇里江中游支流提拉登河流域等。属于同一“哈拉”的人,均具有血缘关系,因而严格禁止通婚。各“哈拉”均有民主选举的“哈拉达”(氏族首领),管理氏族内部事务。清朝末年,达斡尔人以“哈拉”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活动,是氏族组织共同生产、平均分配习俗的残存。[1]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