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文学 历史军事 寒门巨子

第647章 家书

寒门巨子 路人家 1190 11-11 05:00

其二则是官军对民夫的态度。我已与至少三路送粮队伍有过接触,各路官军对民夫的态度都极其严苛,甚至有将他们视为牛马之意。在那些官员眼中,民夫百姓只是自己达成目标的工具,全未将他们当作同胞看待,动辄打骂不说,甚至多有欲以滥杀来镇压众人的。

此风实在不可助长,虽然短时间看来,这样可以让转运队伍更快抵达北方,但其实却是让双方矛盾不断加深,我担心终有一日会酿成大祸。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敌人中还有罗天教这样最善于蛊惑人心的存在时,这样苛待民夫的做法,更是在授人以柄。

虽然我一路已阻止了多起相关之事,也帮着安抚了不少受屈的百姓,但终究治标不治本,须得朝廷下发明文才能制止扭转此一过错。

其三则在各方官府的应对不足。一路行来,越是往北,各城镇的情况就越是窘迫,我身为朝廷官员,自然不愁住宿吃喝,但军卒也好,民夫也好,他们的处境就相当堪忧了。

没有安排好的驻地,也没有朝廷准备的粮食,那就只能让成百上千的运粮队伍草草在某处驻扎了事,至于吃的,更是只能从随运军粮中调用了。纵然是那些奉命监粮的官员,在此一事上也不能制止,不然只怕当时就能酿成变乱来。

但在我看来,这终究非妥善长久之策,军民奔波在外本就辛苦,可在进入城镇后却依然不得安歇,这无论是对他们的身理还是心理都是不小打击。长此以往,必然人人懈怠,从而拖慢行进速度。

而运粮队伍可随意调取粮食自用更是大有不妥,如此路上多耽搁一日,粮食的消耗便是一分难以估算的损失。这些粮食本来是该送到前线的,路上多吃一口,前线将士就少吃一口,说不定这一口粮食,就能决定一名军卒的生死,一座关城的存亡……我之言语虽有所夸张,但其中之意想必轻绡你当明白。

故而我已有意向朝廷进言,尽快将送粮军民的口粮与押送军粮给分开安排,再加以地方上的驿站建设,务必要使军粮更快更稳当地送达边关。

我曾读前人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前只觉在理,今日真正随行一回,方知道理之深。我在京城,固然可以挥斥方遒,制定种种策略来让军粮更快送达北方,可事实上,这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若非跟随走上一路,压根不知这运粮路上还会有诸多的问题存在。

如今想来,世上之事尽皆如此,我非圣人,所知终究寥寥,若想真做出些事情来,太多事情需要我设身处地,真正去见识过,了解过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这封家书厚厚一沓,怕

不下万言,除了最开始那些对家人,对妻子的挂念关怀,后面更多的,就是这样的李凌在一路上的感想所见。

而且这些内容还不成体系,有时一段说的这个,到了下一段就变了话题。很显然,这是李凌每日驻营之后,抽空所写的一些随笔,然后也被他加到了信中,所以看起来,信中内容多有割裂。

但杨轻绡看着却全无半点不耐,反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