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文学 历史军事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兴革

将血 河边草 1347 12-14 08:45

可能(115wx)•(org), 现在看来◧([115文?学])◧『来[115文?学]?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115wx)•(org), 他们最终的归宿,很可能就是大秦的一个属国,甚至有可能被大秦干脆的一口吞下去。

在河南,大秦和后周战做一团,最终好像谁也没讨到什么便宜。

而在河南战事结束后的大秦成武七年,大秦咄咄逼人的脚步却是戛然而止。

大秦朝堂上先就乱了起来,但和大秦历代争夺皇位时的乱法不一样,这是因为事情太多太杂,而显出来的忙乱。

好像从成武元年一直到现在,因为征战不休,而积攒了数载的事情,在成武七年,一时间都爆发了出来。

让大秦朝堂上的重臣们,皆都应接不暇,再也无法顾及外间之事了。

大将军种燧回京,在国武监偷闲的晋国公赵石,也不得不在这纷纷扰扰中,匆匆的回到枢密院坐镇,并在殿前司禁军整编上献策献力。

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

有些人总愿意将各种改革套上华丽的外衣,并给改革者们树碑立传,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改革者们最值得夸赞的其实只有勇气,他们有勇气打破旧有的桎梏,推行自己的理念,有这样勇气和胆魄的人,是值得称道的。

但话说回来了,自古以来很多事都证明,敢吃第一只螃蟹的人,不论成败,下场都不会好。

商鞅,晁错,王莽等人,与其说是改革者,不如说是殉道者。。。。。。。

而大秦景兴鼎革之初,李圃等人上书便曾说,兴革之举,国之大事,非臣等私意也,在坚定景兴皇帝鼎革之心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等人辩白,留下退身的余地。

事实证明,景兴鼎革非常成功,奠定了大秦强盛的基础,同时也酿成了长安之乱这样的变乱,其实这也正是鼎革之举的利益和风险所在。

所以,不用过于夸大改革者的功绩,每一次改革,都是血淋淋的,也不是每一次改革都会成功,失败的改革,比比皆是,只不过在文人笔下,更在乎那些闹出了天大风波的人物罢了,他们写下这些历史的时候,在乎的只有皇权,而非改革本身。

而成武七年,大秦的军事改革方兴未艾,这一次军事上的革新,很难说谁是主导者,谁又是首倡之人,更像是一次偶然。

所以,这一次军事鼎革,一开头就显得极不寻常。

先是在大秦成武七年的正月里,京军一下变了模样,也象征着军事鼎革的开始。

在将矛头对准殿前司禁军的时候,有大将军赵石,大将军种燧坐镇长安,几乎没有谁能在这两位大将军的注视下,敢于违抗他们的意图,即便是河洛的张大将军,此时也要退避三舍。

正在殿前司禁军将领们在等待朝廷的雷霆雨露的时候,枢密使李承乾却在极力主张在北边建立数目庞大的新军。

而大将军赵石等人,非但没有激烈的反对,反而颇有兴趣的选择了附议,这样不务正业的改革者,真的是非常少见。。。。。。。。。(未完待续。。)!

(115wx)•(org)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