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文学 历史军事 七海扬明

章一四五 要有榜样

七海扬明 且看昨日风华 1194 05-04 03:39

张纸,作为佐证。李君华两兄弟看了一眼,都很诧异,因为这被林君弘单独抽出来,最为重视的资料,竟然不是来自理藩院、安全局这类帝国的藩政、情报的职权部门,而是来自帝国的农业部。

厄齐尔对帝国表现出的恭顺态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得帝国的政治支持,他需要的东西也很多。

比如政权建立的前七八年来,厄齐尔政权最重要的官员将领都是从理藩院体系的归化学堂里带走的,大部分都是低级外藩的妾生子、幼子这等没有继承权,但又受过教育的人。这是藏地第巴政权的初始班底,之后就主要是厄齐尔从解放农奴中挑选的人加以培养出来的。

而最受厄齐尔重视的还是农牧业上的合作,毕竟藏地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厄齐尔所做的一切,不只是给予藏地百姓自由和法治,还想给予他们更幸福的生活,这就需要更厚实的物质基础。

厄齐尔政权每年都会从理藩院控制下的牧场引入大量的牛羊种畜,让藏地那些杂畜已经逐渐被产奶能力更为好的牛羊所取代。

而在农业上,藏地也推广帝国农业科学院培养的青稞品种。帝国也派遣不少农业技术人员入藏援助,而林君弘专门取出的这份资料就出自这些派遣人员之手。

这些派遣人员发现,同样的品种的青稞,在藏地的亩产就低了很多,无论如何改进耕田、施肥,都是无用,而且亩产越来越少。一开始他们认为是耕作方式和气候环境的差异,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同样的品种,同样的地段,产量仍然相差了不少。

而引入的数据是在西宁绥靖区取得的,这是帝国唯一一块位于青藏高原上的绥靖区,与厄齐尔控制下的土地直接接壤。两块土地,一块属于藏地的集体农庄,一块属于西宁绥靖区的生产旗佐。最远相距不过三十里,采用一样的种子,一样的耕作技术,甚至连耕种的农夫都是以藏民为主,但是产量相差很大,西宁绥靖区的试验田的亩产超过了藏地集体农庄三成还要多。

其实不光是青稞种植,在畜牧业上的产出差别之大更为明显。

李君华看了这些资料,立刻就明白过来,这已经不是农业问题、技术问题的范畴了,而是属于制度问题。

厄齐尔在藏地施行的集体农庄和集体牧场制度,虽然保证了政权的稳固,但因为是吃大锅饭,农民和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连年下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下,谁愿意多干呢?

只不过因为改制的缘故,即便是现在较为低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也比农奴制下拥有更高的生产力,所以厄齐尔和他的伙伴对此并不太重视。

李君威却知道,厄齐尔的政权源于他那简单的理想,恰好,帝国的支持让他有了实现理想的空间。这个政权本质上就是一个意外罢了。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厄齐尔的政权只是一个理想,建立在厄齐尔本人,最多包括几个亲信的威权之上。他们没有一个成熟的组织来升华、继承这个理想。他和他的手下仍旧是松散的,这不是一个有信仰的组织,也没有建立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