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文学 都市言情 我的妹妹是偶像

第六零四章 有趣的尝试

我的妹妹是偶像 赵青杉 1205 05-31 12:12

用到任何华夏民族乐器, 我没记错的话仅仅是2ndmovement引子那段儿有一点竹笛而已, 但是《黄河钢琴协奏曲》曲子本身非常信达雅地展现了华夏民族音乐的魅力。虽然《黄河钢琴协奏曲》还运用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协奏曲的很多特征,比如说绝对受rachmaninoff(拉赫玛尼诺夫)影响的有力的,跨八度的钢琴华彩。但是我和很多国外学者都认为是《黄河钢琴协奏曲》对华夏民族音乐进行了多处推广。所以应该可以说,虽然几乎没用使用民族乐器,但这首乐曲,它绝对让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了世界。第二,关于民族乐器的使用...........”这些见解都是源于程晓羽自己结合未来的音乐发展趋势所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比较正确的方向。

等程晓羽说完,郭亚面色复杂的看了廖东能一眼说道:“没想到程总监对民乐的见解都如此深刻,让我这个老师都有些惭愧啊!”这里郭亚没有称呼程晓羽为同学,是对程晓羽能力的认可。

做为上戏的老师不可能不关注这个风头快要盖过整个上戏的学生,昨天程晓羽的《民族音乐以及我国民族音乐流行化的未来在哪?》这篇细语刚一发,他的学生就发给他了,叫他看看,文中所说的内容,他们作为圈内人士都知道,但没说出来的话,全被程晓羽捅破了,但郭亚虽然认同程晓羽的言论,他却不能跳出来支持,毕竟程晓羽敢说,是因为他并不算民乐圈子里的人。

民乐的发展方向一直都有争议,程晓羽说的在理但也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案,郭亚顿了一顿反驳程晓羽道:“其实民族音乐里面也有很多比较细的划分。古筝古琴就属于完全不同的频道。大众音乐,有一个特点,就是新鲜,因为新鲜意味着刺激,刺激带来快感,但过于新鲜,就意味着保质期未知。但是严肃音乐,或者说是文人音乐,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它们会更多的注重精神内质,注重思考。所以小众的音乐,在时间的淘洗之下,变化不大,因为美的本质不会变得太快,保质期很长。至于加爵士乐这种方式,不是不可取,只是喜欢不喜欢而已。时间自然会将不好的淘汰掉。能够留下来的,才是经典。”这里郭亚的观点其实就是程晓羽昨天晚上帖子里说过的,民乐不需要流行化的观点。

廖东能也看了程晓羽的帖子,接过话题说道:“虽然我对民乐的了解不深刻,但权当我抛砖引玉,我也觉得将民乐带进现代音乐,比如爵士,摇滚,电音肯定不是民乐的出路,反而是与之相对的摇滚乐之类音乐的出路。在英文当中夹杂拉丁语、在白话文中夹杂文言文,绝不是使拉丁语、文言文与时俱进的尝试,只是想让我们自己看起来比较有文化的尝试。其实最后,又还是归结到一个老问题: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的冲击。“美国化”/“麦当劳化”还是“全球本土化”(glocalisation)?我倾向于前者。我们这个社会依然保有强烈的现代化冲动。音乐无法脱离其社会属性存在,你如何能要求奔波在钢筋森林、每日渴望除魅的人们,能够自发地《渔舟唱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民乐,如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