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文学 都市言情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720章 李森科与科学院

舍进行的大规模扩建。一年的时间,大量的俄式传统木刻楞建造完成,它们大多是工作者的宿舍。至于办公的地方,新西伯利亚市苏维埃,斥巨资兴建了一批砖石结构的三层小楼。

那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或是科学院行政机关所在地,或是大量档案资料存放地。

依旧从事研发工作的人们,大家的工作环境多半就是在一栋栋木刻楞里。

杨明志还不清楚这里的办公状况,他估摸着,日子比不过莫斯科,总是远远强于在沼泽地。

现在,他也没有想着工作环境,他只想着,在与李森科见面后,马上去会会那两个项目组的人员,以商谈合作的事。

……

科学院的存在,就仿佛在新西伯利亚师西北角建立了一座卫星城。本来,这座大城市也是吸收了大量的西部移民,城市不得不瞬间扩大。

苏俄持续二十年的经营,城市的老城区已经全面了钢筋混凝土建筑,城市边缘还有大量的传统木刻楞存在。人人都坚信,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城市里依旧要存在着大量的木质建筑。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住独立的木刻楞可是比挤在混凝土构筑的“鸽子笼”里舒服。

“鸽子笼”是狭窄了,它只有一个好,房屋实现了集体供暖。但这并不意味着住木刻楞就是寒冷,恰恰相反,每一栋木屋都有自己的壁炉系统,想要屋里暖和,外出捡柴火即可。

科学院院区不同于城区,大量的木刻楞是统一建筑的,它们呈矩阵排列。

坐在车上,杨明志已经感受不到车子的震动,只因院区不但铺设了水泥路,主干道更是铺了柏油。

大路两侧都是成片的木刻楞,它们的外形完全一致,排列无比整齐。定睛一看,只见每一栋木屋的木墙上,都有油漆标注的编号。

显然,房屋的居住者非常需要数字编号认清家门。

整齐的房屋不足为奇,苏联就是喜欢这种整齐划一的感觉。最令杨明志惊喜的,莫过于那些暖气管道。

他可以断定那些裹着帆布的金属管就是暖气管道,瞧瞧连接处滋滋喷出的蒸汽,它们证明了一切。

“嘿嘿?!难道整个院区真的实现了集体供暖。我还以为他们夸大其词了呢?”

“局长同志!您完全放心吧,实不相瞒,属于咱们设计局的工作区,室内温度可是恒定在十五摄氏度呢!”

“呵!这么暖和?!看来李森科同志真是用了心的。”

“当然。”**夫轻轻摇了摇头,“其实院长同志的享受的是更高的待遇,他的办公室合适恒定二十度呢!”

“是嘛?难道温度是根据职务高低而定的?真是奇怪。”

杨明志在莫斯科的时候,没有去过科学院的老院区,现在到了新院区,他仔细审视一番周遭,渐渐的,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

真是太像了,太像未来的中国了。很多中国的老机关单位,乃至国营企业的家属院、工作厂房,都是这种氛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