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文学 历史军事 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137章:天命所归

些山川地貌不一样,导致的是晋国的河北部分是一种泽国的现状。

事实上,相隔将近两千五百年之久,区域气候不一样没什么好奇怪的地方,山川地貌和环境有异更是正常。

“河边到现代不再是泽国,究竟是人力改变,还是因为气候演变的呢?” 智瑶对于修堤坝什么的早有计划,才不是老子提出来才有相关想法。

修堤坝可不是想修就能修,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还要懂得对地形的勘探,修在正确的地方不止能显示效果,必然也会因为蓄水而成的湖泊多了,给整出一个鱼米之乡。

首先,智瑶是得到了窦犨的效劳,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勘探,进而有能力去完成一系列的水利工程。

没有郑国,秦国并不是无法修渠,只是他们花在勘探和启动工程之后的耗时绝对是倍增;没有李冰,秦国能不能修成都江堰则是有点不好说了。

一系列的事情只证明了一点,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专项人才总是存在其战略价值。

比较让智瑶意外的是老子的态度,只因为能够增加粮食产量,一下子让老子觉得是一个大事业。

这件事情是不是侧面说明老子很明白“民以食为天” 这一句话,并且老子看待晋人、楚人、齐人反正都视为诸夏的一份子,不会因为水利工程完成会让智氏实力大增产生顾虑?

别忘记老子是一位能写战略级别著作的人,不可能没有预估到一旦智氏的计划完成,实力方面会提升多少倍。

智氏强大了等于晋国的实力也跟着增强,恢复元气的晋国又要镇压诸侯不知道多少年。

“晋为伯,中原之幸也。”老子给了智瑶答案。

智瑶的教育中,读史和明史占了不小比例,结合自己的思想,一听就懂老子讲的是什么意思。

晋国称霸阶段,列国的互相兼并变得异常迟缓,关乎到重大变局的就只是齐国兼并了莱国。

也就是说,晋国扛起了帮周王室维持秩序的大旗,不止带领诸侯跟敢问鼎轻重的楚国一再大战,其实是保证了很多弱国、小国不至于遭到周边列强的吞并。

近几年的情况好像也在证明那一点,晋国内乱顾不上外部,仅仅是楚国就灭亡了两个国家,蔡国也进入了楚国安排好的锅里在炖着。

老子用怀有深意的目光看着智瑶,又说道:“智氏强,瑶执政,或是诸夏之幸。”

本来跟老子双眼对视的智瑶挪开了自己的视线。

诸夏有一句谚语叫:人老成精。

活得久,经历的事情一多,老人家跟某某谁接触,再去看那人的家庭背景以及实力,结合那人一贯的表现,再从有限的言谈进行分析,大致上能猜测出有什么目标了。

智瑶之所以挪开视线,纯粹是有些心虚。

本身就是管理学大佬的老子,他已经从智瑶的一系列计划中窥探到了未来,不是智氏遭到其余卿位家族联合打死,就是智氏将那些卿位家族打死,可能智氏也会带上盟友一块玩耍,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