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文学 历史军事 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362章:原来是这样

辛亏现在还是春秋晚期, 没有与民休息的说法, 包括依附的家族以及黎庶习惯了唯命是从,要不然什么穷兵黩武和劳民伤财的帽子早被戴在智瑶的脑袋上了。

不对,穷兵黩武和劳民伤财的帽子会戴在相当多诸侯的脑袋上,然后忽略不频繁发动大战以及进行各种工程,国家能不能继续生存或壮大,生产力有没有得到提升。

凡事不能只看一面,带着立场的评论本身就有失公正。

事实上,穷兵黩武这词的出现本身就不光彩,无非就是看着别人吃得满嘴流油,自己一无所得而各种羡慕嫉妒恨。

汉武帝不打匈奴,匈奴就不打汉帝国了?

汉军屡次出征不是一无所得,在境外消灭了敌人,带回了大量的牧畜,并且还收集到了很多之前没有的食材,那些没有分配到好处又手无缚鸡之力的废物搞语言中伤罢了。

在后面的朝代,文人为了压制武官,十分害怕一旦国家进入战争状态,武官立功的机会必然增多,一再反复念叨穷兵黩武,无视掉国防羸弱,就是不想武官压文人一头而已。

哪个时代喊穷兵黩武的次数最多?北怂、南怂以及明宣宗之后的大萌。所以,懂得了什么没有?

至于劳民伤财?很多时候不是某个谁愿意去那么干,更多的是不那么干会落后敌人,最终弄得个国祚不保再生灵涂炭的下场。

以享乐为目标的工程才是劳民伤财,有正面意义的建设哪能单纯用劳民伤财去定义?

国防建设以及基建历来就不是什么劳民伤财,当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看有没有能力去启动工程。

有能力去消灭敌人,再将敌人的一切占有己有,不干就是: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频繁启动工程等于劳民伤财?基建狂魔甩出了一个不屑又鄙视的眼神。

源于智瑶一时半会没有搞懂魏氏和韩氏的用意,对于魏驹和韩庚提出赠送封地的提议,肯定无法做出回复。

智瑶的迟疑被魏驹和韩庚看在眼里。

“瑶果真君子?”韩庚回城路上,刻意让驭手驱车靠近魏驹的车辆。

魏驹看了一眼前方的智瑶,苦笑着说道:“或是?”

其实,魏驹大概看懂了智瑶的迷惑之处,觉得好笑的同时,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将智氏想得太坏了。

只是呢,谁强谁有理,谁强就该收取贡献,类似的规则已经在诸夏大地流行了两三百年,强者可以壮大,弱者却不能装傻。

魏驹说道:“驹欲请瑶邀楚北上会盟。”

本来这件事情不一定要通过智氏,魏氏自己也能邀请楚国来北边会盟,问题出现在魏氏要给智氏贡献,能拿出去不被接受的样子。

送礼送出麻烦不是孤例。

送礼送成了仇人,相关的例子并不少。

魏驹明白还是要表现出对智氏有所求的态度,再做出相关的实际请求,免得送礼送到智瑶胡思乱想,后续搞出不可收拾的局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