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文学 历史军事 辛亥大军阀

第七百二十六章 第二次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一)

辛亥大军阀 雨天下雨 1201 01-16 04:35

上,几乎翻了三倍还多,而距离远一些的独立小栋洋楼,价格基本都是高达数十万以上。

要知道这个年代的华元可是非常值钱的,一个普通工厂的工人工资也就是十元到十五元之间,而收入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比如普通中学教师的收入会有五六十元,这个收入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家人的收入,受限于人们的认识形态,这个年代女人绝大部分都是不会出来工作的,家庭收入基本就是靠男主人一个人支撑,当然这种情况不但是中国这样,其他国家也都一个鸟样,这年头男女平等这个词大家都在说,但是谁也没去做。

在这样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那些市中心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豪宅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够住的,这就跟后世里的普通美国工薪阶层买不起上东区里的公寓一样。而距离汇东新路远一些,普通的独院包含正房数间,厢房数间,占地约半亩的普通宅院要价大概在千元左右,而这个价格对比一战时期的价格,足足上涨了四五倍,那时候买这样的一栋房屋顶多也就两百元左右。

这些房价的增长以及其他物价的上涨实际上是抵消了中国这十几年来的国民收入增长。但这并不是说国民们的生活就没有提高,这就好比后世里里2000年以前的中国和2013年的中国,收入虽然也增长,但是物价上涨的更厉害,但是谁也没说2013年的中国生活水平比2000年还差了。

仅仅是通过工资收入和物价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民众生活水平还是不太现实的,而通过人均的粮食水平可以更好的来分析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与否。

二十年代之前,中国的民政部缺乏相关的数据无法得出准确的人均粮食数据,但是一个大概数值还是可以的,统一之初中国的人均粮食水平在两百五十公斤左右,之所以会这么低,主要是受到辛亥到统一这四五年里的国内战争频繁,统一发展十年后到了1924年后,人均粮食增长到了两百九十公斤。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时期,中国的农业开始大规模应用化肥,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加上每年从东南亚进口的粮食逐年增多,到了1935年的时候,人均粮食已经三百二十公斤左右。

这个水平纵然还无法和欧美国家的人均四五百公斤的水平相比,但是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础,这个成绩已经是称得上骄人了。作为对比,史实上1955年到1958年,也就是中国五六十年代时情况最好的时期,人均粮食才三百公斤左右,八十年代后才增加到三百公斤以上,一直到2000年才超过四百公斤的水平。而后世里的人均粮食水平的提高还是建立在现代农业和杂交水稻大规模应用的前提下。

这年头陈敬云领导下的中国为了提高人均粮食水平,最主要的就是对国内的闲置土地进行开荒,加大化肥的应用,另外还有就是从东南亚地区进口一部分的粮食。三十年代的中国和后世里的中国对比,粮食问题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主要是土地增加了不少,但是人口数量却只有后世中国的一半不到,所以纵然粮食的单位产量比不上后世,但是总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