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文学 历史军事 高衙内新传

第二十三章 钱荒(上)

高衙内新传 斩空 1196 01-01 06:37

钱荒这个字眼对于任何一个北宋中期以后进入政事堂的大臣都不会陌生。随着承平日久朝廷各方面支出开始疯狂增加而传统的两税则只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快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北宋朝廷挖空心思想出了各种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盐法茶马市舶等等不一而足到王安石变法又兴青苗市易等法这些手段虽然各有各的不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征收的多半都是货币也就是铜钱。

征收铜钱形式的赋税有一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单一载体能够大大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否则这家缴一头猪那家纳两匹绢的不说价值无法准确衡量单单是文簿记录的成本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然而统一征收货币财富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各地铜钱需要量飞快上升一到征收赋税的时候民间就很难在市面上看到足够的铜钱铜钱都到哪去了?都拿去缴纳赋税了!

铜钱不够使用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给商品流通拖后腿进而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极大的不便。有鉴于此神宗朝的货币铸造数量也伴随着王安石新法的推行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铜钱铸造的最高峰峰值达到年铸钱五十多亿之巨!

按照当朝君臣的想法造这么多铜钱那总该够用了吧?事与愿违越是加大铜钱铸造的数量钱荒现象反而越严重了!当时人缺乏足够的商品经济经验和理论支持对这种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继续努力铸造货币于是货币贬值。然后钱荒进一步加重。然后再加铸钱币。这么恶性循环下来。直到前几年蔡京被逼的采取铸行当十钱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大宋的整体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身为后代来人高强对于货币流通中所能说明地经济状况有着远远越这时代人地见识。他原本以为说服了蔡京等人。慎重进行钱币地行再用出口贸易所获得的金银投入流通能够解除这种钱荒然而金银究竟不是货币高强的大通钱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商业领域大宗货币交换地需要但对于普通百姓获得铜钱途径的缺乏还是没有多少帮助即便是行了新的钱引。也不过是货币形式的变化钱引最小地面值就是一贯有很多百姓一年都赚不到一贯钱这对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好在高强现在的触角已经开始向大宋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开始延伸。比较各地反馈的资讯之后他现。所谓的钱荒呈现了一种很怪异的走向钱荒的走势是东南重而西北轻如果把流通铁钱地四川暂时排除在外的话那么钱荒最严重的是东南五路京畿一带则流通最为顺畅而在西北各路非但没有钱荒反而很多军兵官吏手里的钱花不出去。

对此许贯忠从本朝历代名臣的奏议中也找到了答案当年苏轼知杭州的时候就明确指出东南钱荒严重根源在于大多数百姓所能生产的都只有粮食和绢帛而这些货物地收成是有季节性的于是到了粮食和蚕桑的收获季节市面上的收购价立刻就大降;百姓必须出自更多的货物才能换到足以缴纳赋税的铜钱。而这些铜钱被朝廷征收之后又源源不断地调往西北作为军费使用。

与此同时西北战场聚集了大量不从事生产的官吏军兵这些人能够获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